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赓续红色血脉,宿州学院音乐学院红色寻访与文化传承实践团队于7月2日来到了宿州市埇桥区支河镇城孜村,开展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的红色记忆寻访活动。

夏日的松柏肃立,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在支河烈士墓园这片安息着55位英烈的圣地,同学们通过详实的史料与斑驳的碑文,触摸到一段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壮烈篇章,深刻感悟到烽火年代同龄人为国牺牲的伟大情怀。

探访之初,我们走进了陵园管理办公室。墓园负责人武站长,这位与英烈们“朝夕相处”多年的守护者,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在堆满史料、略显陈旧的办公室里,武站长小心翼翼地翻开厚重的烈士名册和档案,为我们讲述起那些碑文背后更为鲜活、更为震撼的英雄故事。

支河烈士墓园始建于1973年,历经变迁,始终是守护英灵、传承精神的重要场所。园内曾安葬83位烈士,后根据统一安排,30座迁至埇桥区夹沟镇五柳烈士墓园。如今,经过修缮与扩建,墓园占地约3500平方米,矗立着55座烈士墓(含2名无名烈士),新修的水泥道路与葱郁绿化环绕其间,46座墓碑庄严矗立。八百余棵苍翠松柏,日夜守护着这些不朽的灵魂,也见证着后来者的每一次缅怀。

墓区现存的53位有名烈士名录,是一份令人心颤的青春答卷。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极轻,年龄最小的王长明烈士仅17岁(1929年8月生,三营七连区队班长),牺牲于1946年栏杆战斗;而年龄最大的郭怀邦烈士也仅45岁(1900年1月生,二五团副排长),1945年战殁于沱河集。
墓区记载的英烈事迹,闪耀着不屈的民族魂光。赵成志烈士(1918年6月生)的事迹催人泪下。这位24岁的股北区区长,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被捕后遭受酷刑折磨,始终宁死不屈,被家人奄奄一息抬出牢狱。然而伤未痊愈,他即重返抗敌前线。1942年,他率小分队在闵贤东王村休整时遭汉奸告密,被日军重兵包围。面对绝境,赵成志率战士英勇突围,激战中壮烈牺牲,真正践行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铮铮誓言。
王尚文烈士(1921年生),同样在青春年华身兼肖宿铜县委城工部副部长、联络办事处副主任兼斜西区委书记等数职。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干部,25岁便与19岁的郭怀金区长一同牺牲在1946年支河郭小庄孜的激烈战斗中。他们以短暂的生命,谱写了忠于信仰、献身革命的壮歌。

站在王长明、赵成志、王尚文等烈士墓前,实践队员们久久驻足。同为青年,相隔数十载,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时代命题。“看到17岁的王长明班长、19岁的郭怀金区长、24岁的赵成志区长和郭爱连参谋,还有25岁的王尚文部长……他们在我这个年纪,甚至更小时,就已肩负救国重任,直面生死考验。”一位队员动情地说,“他们用青春诠释了何为担当,何为信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应珍惜韶华,将这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传承下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支河烈士墓园的松涛阵阵,仿佛历史的回响。在此进行的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英烈们以生命熔铸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在铭记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矢志前行。
撰稿:张瑶瑶 二审:刘文波 三审:李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