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8时30分,第八届安徽地方音乐研讨会在宿州学院音乐学院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宿州学院音乐学院联合主办,来自省内外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安徽地方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为区域音乐研究注入新活力。

领导致辞定调,共绘发展蓝图
研讨会第一时段举行了庄重的开幕式,三位领导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为大会拉开序幕并明确研讨方向。宿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闵杰首先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宿州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地方文化传承与学科建设,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的学术交流,助力皖北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汪海元教授从学科发展视角出发,阐述了安徽地方音乐研究在全国区域音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表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持续发挥学科优势,与宿州学院等兄弟院校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安徽地方音乐研究走向系统化、深入化。宿州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钦媛教授则介绍了学院在地方音乐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实践成果,她表示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平台,吸纳先进研究理念与方法,进一步提升地方音乐人才培养质量,为安徽音乐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参会专家学者集体合影留念。

专家主旨报告,深耕学术前沿
大会第二时段为主旨报告环节。五位国内音乐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依次登台,带来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分享,引发在场学者的广泛共鸣。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新风教授以《区域研究理论方法与皖北传统艺术研究——以拉魂腔、波林喇叭为例,兼及灵璧钟馗画、凤阳花鼓灯、皖北民歌等皖北民间传统艺术》为题,将区域研究理论与皖北具体艺术形式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拉魂腔、波林喇叭等艺术门类的文化特质,并延伸探讨了灵璧钟馗画、凤阳花鼓灯等多元民间艺术的内在关联,为皖北传统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聚焦技术与学术的融合,作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域音乐研究》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音乐分布、传承脉络梳理等方面的应用优势,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新技术手段如何为音乐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开拓了安徽地方音乐研究的技术路径。
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以《从“浅描”到“深描”:安徽民间音乐研究范式转型的价值》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安徽民间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前研究正从表面现象描述向深层文化内涵解读转型,这种转型对于挖掘安徽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推动其活态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音乐学院田耀农教授在《安徽——中国传统音乐共性特征的涵养地》报告中,从宏观视角出发,论证了安徽在我国传统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安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涵养中国传统音乐共性特征的关键区域,为全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倩研究员在报告《论曲艺学研究中的“立场”》中指出,当前曲艺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理论研究与创作表演脱节、跨学科方法应用不当、本体话语缺失等问题。他强调,解决这些问题需回归并坚守“曲艺学立场”。文章呼吁,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中应强化曲艺本体话语,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曲艺学“三大体系”,推动曲艺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该观点为曲艺学科建设与实践方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此次第八届安徽地方音乐研讨会的召开,为省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集中展示了安徽地方音乐研究的最新成果,更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路径。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合作、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安徽地方音乐研究迈上新台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撰稿:吴枝兵 二审:陈抗 三审:钦媛